环球农业网
手机端
首页 > 畜牧养殖>详情

海水养虾技术

来源: admin 发布于:2022-04-04 01:30:32

一、虾池条件
虾池所处海区水质要洁净,无糖厂、造纸厂、淀粉厂等排放的工业废水污染,自然纳水水深60厘米以上,海水周年盐度变化最低不低于1‰。

二、进水闸设置

由于采取土池封闭式养殖,其中、后期不需从海区纳水,因此,池塘只需设进水闸即可。每10亩虾池配置宽1米的进水闸1座,闸室设3道闸槽,外槽安装滤杂网,中槽设闸板,每块闸板宽约20厘米,便于调节虾池水位,内槽安装锥形滤水密网。

三、放苗前准备

1.在虾池虾坝上打井,井的深度必须能满足虾池连续注水需要,每5亩池塘配置流量100立方米的水泵1台。2.晒池后进水10厘米,每亩施生石灰80公斤,当生石灰乳化后,用铁铲或竹耙将石灰乳泼洒均匀。3.消毒后将池水排干,安装上60目筛绢锥形网袋(长8米~100米),闸槽间底用棉布或麻袋塞严,不留缝隙。首次进水,闸门底部保留1块~2块闸板,防止过急的水流将大量的泥沙冲入网袋造成网袋破裂。2天~3天内把水进到60厘米~70厘米深,然后用粘土把闸门封严,防止池水从闸板缝隙往外渗透。

四、虾苗放养

放苗密度根据虾池的蓄水深度来确定。水深1米~1.3米,斑节对虾每亩投苗0.8万~1万尾,南美白对虾每亩投苗1万~1.2万尾;水深1.4米~1.8 米,斑节对虾每亩投苗1.1万~1.3万尾,南美白对虾每亩投苗1.3万~1.5万尾。放养规格(体长):斑节对虾为1厘米~1.2厘米,南美白对虾为 0.8厘米~1.2厘米。

五、饵料投喂

饵料投喂应实行少量多餐的原则,体长6厘米以前每天投喂3次,超过6厘米以后,每天投喂4次。

六、水质问题

投苗5天后开始往虾池内加井水,每隔2天加水1次,每次添水5厘米,直至虾池达到蓄水深度。夏季高温天气应把池水加满。暴雨来临前1天~2天把水加到虾池蓄水上限,使降落的雨水通过闸板上缘自然外溢,防止雨水使虾池盐化,pH值大幅下降,影响对虾生长或引起死虾。

七、病害防治

视水色变化及池底黑化情况对虾池进行池水消毒及底质改良。坚持每15天用1.5ppm漂白粉对虾池进行消毒,用沸石(每亩20公斤)或石灰渣改良底质。每15天投喂药饵一个疗程,每个疗程3天~5天,药饵用3‰维生素C、2%大蒜素及适量鱼肝油拌饲制成。




稻田:
一、养青虾稻田选择。养青虾稻田应选择在排水比较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有条件的地方,则集中连片更佳,以便管理。
二、稻虾共生的田间工程。养虾稻田应开挖环沟形或“田”字形田间工程。环沟形工程为沿田埂四周开挖一条宽2-3米,深0.5-1米的环形虾沟,沟土加筑四周田埂,并使其不漏水,环形沟要离田埂1-1.5米,在环形沟的一端要加挖成宽5米,深1.2米的青虾暂养池。“田”字形工程即在开好环形的同时,在田块中间加挖“+”字形虾沟,此沟宽2米,深0.5-0.7米,并与环形沟连通。同时,每块稻田都要建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要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
三、水稻适时插种和管理。水稻品种要选择具有茎杆坚硬、耐肥力强、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早熟单季或单季杂交晚稻品种。水田每亩施畜禽粪肥20-30担,然后上水翻耕,平田整地,并每亩泼洒生石灰100公斤或清塘净1公斤。以杀灭水田里泥鳅、鳝等敌害。插秧前,每亩再施碳铵40公斤,磷肥30公斤,6月中旬开始进行秧苗栽插和水稻生产管理,应注意的是,水稻施用农药时应尽量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禁止使用敌百虫和菊脂类农药,农药使用方法采用喷洒在水稻茎叶上,避免落入水中,施药后及时注入新水,确保青虾安全。养虾稻田烤田应采取轻搁,即水位降至田露出即可,烤田时间要短,结束后应立即加水到原来位置。
四、虾苗放养。7月上旬开始进行虾苗放养,每亩放养虾苗2-3万尾,放苗时间选择在上午9点前进行,虾苗在四周环沟内均匀放养。在四周环沟内适量种植革命草或空心菜,给青虾提供栖息环境。
五、饲养管理。虾苗放养后开始投饲,饲料应使用专用青虾颗粒全价饲料,每天投喂二次,即上午8-9时,下午5-6时,上午投饲量为1/3,下午投饲量为2 /3,日投饲量为虾体重的5%左右,具体看天气和青虾撮食情况确定。投饲以四周环沟及附近为主,田中适当少量投喂。每隔5-7天注水一次,水田面上水位应保持10公分左右,使青虾能到田块是撮食,增加活动空间促进生长。遇高温季节要勤换水,以降低田水温度,适宜青虾生长。进水时要用60目的纱绢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养虾稻田。
六、青虾的收获。水稻在霜降前后进行收割,首先要逐步降低水位,把青虾引入虾沟内,使田面露水后收割水稻。水稻收割后可加深水位到1米左右,继续进行投饲管理,待到冬季,根据市场行情捕捞上市。




(1)水源过滤处理与贮存系统

水源的过滤处理是预防病害发生的第一步,也是该系统最着急的部分。应根据选址虾场及其海滩的自然条件采取“井式”或“贮水池式”过滤处理及贮存系统。

(2)老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问题:我国虽然有约20万顷(300万亩)的对虾养殖池,但我国对虾养殖的单产却很低,目前的年产量不足20万吨,而作为虾池开发的海滩资源,如同其他资源一样,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能期望将美丽的海滩都开发为虾池来养虾。对虾养殖业发展到今天,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产和效益。因此要花大力气改造我们的“老化虾池”,也就是对老化虾池实施集约化改造,通过集约化改造,平均单产提高一倍,仅华南地区可达到我国对虾的历史最高产量(20万吨)。可见,老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底质污染和老化是影响对虾池塘养殖成败的着急因素之一。高标准膜底池塘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虾池的底质污染和老化问题。它的设计关键在于:无论是任何底质的池塘,都应以光洁的工程塑料膜来铺底。作为高标准池塘设计的第二个关键是中央排污系统和管道化进排水系统的建造。集约化对虾养殖池塘必须配备大量的增氧机,在增氧机搅动水流的作用下,可以使虾池的污物(残饵和粪便)向虾池中央集中,然后通过设置在池中的排污管道排出池外。因此,中央排污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虾池的随时排污,从而保证虾池的水质。进排水系统,特别是进水各级组织诉管道化可以防止有害藻类的滋生和杂物通过渠道进入虾池,有利于病害预防。

(3)病害控制与养殖环境修复问题:对虾病害的流行已给养虾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虽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还未见大的病害,但还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抗生素药类的滥用,还来严重的后果,破坏了养殖生态环境,随着WTO的加入,国内外对于对虾产品的检验将会越来越严格。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对虾病害的控制,“以防为主”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严格限制有关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的使用,养殖污水的管理,有效养殖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A、采用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的养虾技术管理

虾苗管理技术:虾苗的健康状况和带病与否是影响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虾苗选择上首先要选择采用健康培苗方法培育出的虾苗,同时对于有关病毒的带毒状况亦应进行检测,以保证放养的虾苗健壮无病。由于对虾病毒,特别是造成对虾大面积暴发死亡的白斑病病毒,主要是通过水源传也主要采用中草药等对环境无害的药物进行处理。

B、对虾品质管理技术:

虽然高产是本技术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但本技术并不一味片面追求高产,而是将优质作为本技术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标,尽是根据虾塘的具体情况,找到产量和效益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在对虾品质管理方面首先是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生产大规格的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商品对虾。同时,注重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用洁净化生产工艺,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对虾生产,选用优质的符合白对虾生长的营养均衡的饲料。

(4)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

微生态制剂又称“有益微生物”、“益生素”等,常用的产品主要由硝化和反硝化菌、乳酸杆菌、枯草杆菌、双歧杆菌、假单胞菌、酵母菌、粪球菌等我国水产养殖最初使用的是光合细菌PSB,经过几年的实践,使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并作为一种常规措施使用。近年一些从国外引进和国内新研制的具多功能的微生物制剂开始应用于养殖业,在对虾养殖中使用 “埃必兴(Epicin)优化养殖环境,虾池有机污染降解菌净化池底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是形成优势种群,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吸收利用水体氨氮等有在物质,改善养殖环境;生物降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2、无机盐等;改善机体代谢,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动物免疫力;微生物能促进动物消化道的吸收作用,又能在水体形成生物团、增加基础饵料数量,达到促进养殖动物生长的目的。

长时间的水产养殖残饵、排泄物等导致养殖场所池底自我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效果明显,与机械清理、化学药物处理等手段相比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无药物残留等副作用,是优良的绿色产品,特别适合在养殖水环境使用。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养殖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应提倡清洁养殖,广泛使用。

(5)免疫和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由于目前在水产养殖业包括对虾养殖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水体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的自身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国家目前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抗生素,因此如何开发出绿色饲料添加剂,从而增强鱼虾自身免疫力、抗病力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我们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另外,对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不可缺少,然而目前国内的研究所见报道不多。

热门推荐
  • 介绍家乡的一种水果 一一桃子
    介绍家乡的一种水果 一一桃子
    介绍家乡的一种水果 一一桃子 桃子介绍: 桃子是一种果实作为水果的落叶小乔木,花可以观赏,果实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头等,核仁也可以食用。果肉有白色和黄色的,桃有多种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