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农业网
手机端
首页 > 农药兽药>详情

赤霉素兑好后,十几天能失效吗?

来源: admin 发布于:2022-08-24 14:19:14

据说能保存两三天

1.赤霉素(九二O)与碱性物质混合容易失效,故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只能与酸性农药混合使用。

2.赤霉素(九二O)粉末配用时,先将少量酒精或土烧酒将赤霉素粉溶解后再加水稀释到所需浓度,乳剂可直接用水稀释。

3.配好的本品水溶液不宜久放,以免失效。

秧苗黄枯死用什么药?

水稻秧苗黄枯,是年年都有发生的现象。我家在没用二层地膜以前,黄枯现象每年都发生。只要水稻出苗后,一撤掉上膜,不出15天,必有几块是黄枯的苗。

黄枯的苗,出现的地方,都在大棚的侧面,离棚边2米远。这个位置的黄枯苗,是一个圆圈,一个圆圈的。黄枯的地方,都是没有土,或是土很少,并且苗的根部都裸露了出来。

秧苗出现黄枯有以下3种原因:

1 水滴

大棚膜滴水,是水稻育苗的大忌。黄枯有很大原因,来自于水滴。因为大棚膜滴水,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每天不停的滴。

水滴石穿大家听过,石头都受不了水不停的滴,何况是带土的秧苗。水滴经过太阳的照射,温度比较高,滴在秧苗根部,秧苗受不了而得黄枯。

2 秧盘里底土少

秧盘的底土少,也容易让秧苗得黄枯病。底土少,上土薄,秧盘里的营养太少。秧苗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土,就会变黄。

这时,遇上气温与环境的变化。秧苗会出现黄枯,秧盘里的营养土,在多数时候,只够秧苗吸收20天。超过这个时间,秧苗需要另给营养,不给营养秧苗的质量开始下降。

3 反碱

秧苗反碱变黄,有两种方式一种来自于水,一种来自于土壤反碱。这两种都能让秧苗黄枯,而且每盘秧盘里,都会有一个小圆点是黄枯的。

水里含碱,是经过每一次浇水进入秧苗里。地里反碱,是秧盘下面的土壤,与苗床调的酸,中和以后,再次反碱。

解决办法:

大棚膜滴得水,可以添加地膜改变滴水现象。也可以通过喷施豆浆,改变滴水。还可以在每天早晨5点,通过拍打大棚来解决。第一年新用的大棚塑料,棚内不滴水。

秧盘前期底土少,可以在后期通过扬营养土,来调节秧盘土的厚度。秧盘里土多了起来,黄枯自然变少。

土里反碱,可以通过调酸来改变黄枯。只要测可以挽救得ph值,就可以通过浇酸水或是扬酸土来调节。

还有一种简单的办法,是长时间使用无纺布,这样就可以把以上问题都解决。只是要时刻注意苗床的酸碱度。

一旦发现秧苗得了黄枯,大家不要急,黄枯可以挽救,发展的也慢。只要打上高含量的甲霜灵,恶霉灵,或是它们的复合药剂,都可以治过来。

立枯病 水稻苗期立枯病分为病理性立枯病和生理性立枯病两种类型。

1.病理性立枯病 是由多种混生真菌病原菌引起。主要有禾谷镰刀菌、腐霉菌、根霉菌、木霉菌以及丝黑菌等危害引起。病菌侵染以灌溉水及土壤传播为主。

    由镰刀菌浸染引起的秧苗枯萎,凡是用旱地土壤作苗床土,发病的可能性较大。其症状是秧苗生长不良,叶鞘出现褐色病变,并逐渐腐烂,根部呈现褐色,叶片卷缩,发黄凋萎,最后褐枯死亡。从感染病菌的床土断面看,能明显地见到部分白色或淡红色的霉斑。

    由腐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先是叶鞘出现褐色,秧苗生长衰退。它与由镰刀菌引起的病症区别,主要是地上部分呈现的褐色要淡一些,床土表面不出现白色或淡红色的霉斑,根与地上部分呈现出被水浸渍状,并发生腐烂坏死现象。

    由根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开始时在种子周围长出白色棉絮似的霉斑,发展迅速,2~3天秧盘内全布满霉斑。造成种子发芽不良和幼苗生长瘦弱,叶鞘和叶呈现淡褐色,基部膨大,根部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根尖端肥大,根短变为褐色。

    由木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其症状从出芽初期就开始发生,床土表面和稻种周围长出很厚的白色菌丝,以后便形成青绿色的孢子块,但它与根霉菌引起的立枯病不同的是:只是局部而不是全秧盘发生。秧苗遭到侵染后,根的伸长受阻,根的数量少,也往往变成褐色。本病在发芽时容易蔓延,到幼苗绿化初期病情还不严重,以后就不会造成实际危害了。

    由丝核菌引起的立枯病,一般在撒秧前7天左右开始,在育秧盘中央突然出现秧苗成团发黄,下部叶片和叶鞘逐渐变成灰绿色,呈椭圆形至纺锤形水浸状,与纹枯病和稻瘟病相似。在显微镜下观察,具有蛛网状纠结的菌丝,并能形成白色或褐色的菌核。这种病在秧苗过度繁茂,气温高多湿而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生,这种病菌喜欢在旱地土壤栖息孳生,各地在房前屋后,或菜园地上育秧,更易发生。

    2.生理性立枯病 主要发生在炼苗开始,秧苗突然出现一块饭碗大小的卷叶青枯,因此,有人称为青枯病。生理性立枯病发生很普遍,对生产造成的损失较严重。特别是在育秧期间气温不正常的年份里,常造成大量缺秧,威胁水稻生产。

    生理性立枯病与病理性立枯病,在生产上往往是同时发生,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生理性立枯病秧苗死亡后,茎基部不腐烂,用手工拔苗可连根拔起;病理性立枯病,在茎的基部多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腐烂,在病苗基部和周围床土上长出霉层,拔苗时易从茎基部断裂。

生理性立枯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低温,10℃以下的温度发病严重,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当气温升高到20℃时,一般就不会再发生生理性立枯病了。其次是叶龄,在同样低温条件下,随着秧龄增大,遇低温发病的可能性加大。

    3.药剂防治立枯病 一般是用敌克松1000~1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或者每平方米苗床用70%敌克松可溶性粉剂3克,兑水3公斤喷洒。

    敌克松忌阳光直接照射,应选无风晴天下午4时以后喷药为好。敌克松在冷水中溶解较慢,可先用少量温水溶成糊状,再加水稀释到所需浓度。施药后2~3天内苗床不要灌水,以免降低药效。如床土潮湿,兑水的倍数要适当减少,但苗期喷施500倍以下,也易产生药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