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农业网
手机端
首页 > 农副加工>详情

松桃山林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来源: admin 发布于:2022-07-16 03:50:47

松桃山林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坪乡地州村。

松桃山林禽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企业法人杨亚平,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松桃山林禽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家禽饲养,禽蛋销售,粮食收购,生物有机肥加工、销售(以上经营范围须行政许可的,凭有效行政许可经营)。*。

通过爱企查查看松桃山林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马山县的资源

民国期间,工业行业有炼铁、铸锅、造纸、砖瓦、缝纫、纺织、陶瓷、竹木器具、榨油、制糖、糕饼等20余个,全为手工生产,质量低,品种少,不能满足县内人民生产及生活所需,大量的工业品靠进口解决。1949年,工业产值只有48万元(折人民币计,按1952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6.1%。
解放后,50年代初期,县除了1953年兴建大米加工厂外,主要是帮助私人小手工业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年全县手工业有19个行业,1494户,从业人员3040人,其中含私人办的黄幡、坛洞两个铁锅厂、679个砖瓦窑和281个石灰窑。1956年产值共143.7万多元(1952年不变价)。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1957年2月,全县小手工业者组织了铁锅生产(105人)、印刷工艺合作社2个、车缝合作社(组)9个(380人)及铁木具合作社12个(208人)。1958年“大跃进”中,掀起了第一个办工业的高潮,当年兴办了县副食品加工厂、县砖厂、火力发电厂、县农械厂、马山锰矿及渌罗煤矿,各供销社也办起了副食品加工场,各公社也建立农具厂;印刷厂由集体转为国营企业。在这年冬的“大办钢铁”中,本县及都安县曾组织近10万之众于古零、合群、乔利、林圩、周鹿等地挖铁矿,建高炉炼铁,持续1个月,建成高炉1115座,挖得铁矿石68434吨,炼出烧结铁2232吨。可是砍去8万多亩山林和拆毁近千间群众砖瓦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偿失。1959年又兴办水晶矿,当年底止,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7.9万元,工业产值达582万元(1957年不变价),主要产品有铁锅、锰矿石、铁木农具等。60年代初,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困难,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1961年、1962年相继停了县砖瓦厂和渌罗煤矿,工人全部下放回农村,1962年全县工业产值只有173万元(1957年不变价)。1963年,调整初见成效,生产略有回升,当年兴建巴更、鳌鱼山两个小水电站。次年建成下滩水电站,各社队兴起了办小水电高潮。1966年县工业产值为273万元(1957年不变价),比1962年增长67.8%。“文化大革命”的头两年,无政府主义盛行,工厂规章制度被破坏,加之两派武斗,使工业产值急剧节下降。1969年,由于县综合加工厂、锰矿、火电厂、县磷肥厂、炸药厂的相继兴建与投产,职工增至296人,总投资累计269.7万元,工业产值恢复到300万元(1957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14.6%,上交利税25万元。70年代初,贯彻上级大办“五小工业”(小钢铁、小化肥、小农机、小电站、小煤炭),实现“新的全面大跃进”中,又掀起了第二次大办工业的高潮,从1970年到1976年,先后兴建3000千瓦火电厂,红旗水电站、东风水电站、金钗煤矿、勉圩煤矿、冶炼厂、酒厂、糖厂、氮肥厂、水泥厂、碗厂等。至1979年底,全县共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25家,职工1511人,同时还有麻袋厂、文具厂、建筑构件预制厂等集体企业,和白山镇的被服厂、五金厂、木器厂3家手工业企业(其余圩镇手工业社均划归公社企业办公室管理)。1980年兴建县红砖厂和锰矿两家国营企业。1983年县红砖厂的财产及职工全部拨给大化电厂。1985年,国营工业企业有20家,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914.9万元,职工总数1607人。主要产品有:水泥3.50万吨,混合糖0.358万吨,锰矿石0.47万砘,滑石粉0.23万砘,碳铵0.76万吨,铸铁管0.84万米,小钢磨1200台,65度白酒587吨,沙纸195吨,名优产品有小钢磨和沙纸,小钢磨远销区内外,沙纸销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全年工业产值1172万元。
2006年,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84001万元,比上年增长20.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059万元,增长21.64%;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7590万元,增长17.27%,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了同步增长的态势。 本县水田分布于中部丘陵地区,旱地多分布于东西部石山地区。种植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次之;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木薯、花生为主。解放前,耕地1/4左右为地主占有。政府不管农业,年种单造,品种劣,耕作粗放,产量很低。1949年,隆山、那马两县粮食总产共3578万公斤,亩产99公斤,人均产粮152.2公斤,农业总产值737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93.9%。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1953年以后组织互助组,继而组织生产合作社,以至建立人民公社,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农业生产走上集体化道路。多年来,党和人民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兴修水利,由1949年原有保水田面积1.9万亩,增至1985年的13.7万多亩,生产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改变为半机械化,引进大量作物良种,改一年种单造为多造,建立和完善农业管理机构,农业科技人员由解放初期4人增至64人,改进耕作技术,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的1982年,粮食产量最高年达12242.5万公斤,亩产达171.3公斤,人均产粮262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2.42倍、75%和72.1%。1985年农业总产值7316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3893万元(均按1980年不变价),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3.2%,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5.9%。自1958年“大跃进”和建立人民公社后,社会上刮起了“浮夸风”、“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在农村中贯彻“大寨工分”、大打“批资批修总体战”、“拴野马副业”、“割资本主义尾巴”等一些“左”的农业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长期以来,分配上吃“大锅饭”,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片面贯彻“以粮为纲”,重粮轻经,生产单一,农业生产比例失调,发展速度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党在农村中“左”的政策,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1981年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土地承包到户,实行生产责任制,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扭转了生产单一的局面,农业生产开始向商品化发展,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
马山县现有耕地面积23954公顷,其中水田10460公顷,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木薯、金银花、苦丁茶、旱藕以及各种蔬菜、水果等,其中金银花、早藕、苦丁茶在区内外享有盛名。东部石山地区盛产黑山羊、竹子、金银花,产品远销区内外;西部丘陵地区生产水稻、甘蔗和水果,适宜发展速生丰产林。 民国《隆山县志》记载: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兴隆、白山、古零三土司境内森林尚称茂盛,光绪年间,商人开厂铸锅,采木烧炭,加之人口日繁,需用增多,“从前森林,一化而为童山矣。”光绪末年,始有人自动造林。民国20年(1931年)后,国民党广西省政府曾提倡造林,且规定建造县、区、乡、村四级公有林,森林有所恢复,但有些优良树种已濒临绝灭,森林面积亦乏统计。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造林绿化,开展宣传,建立林业专业机构,配备技术干部,每年拨出一定经费,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造林护林。自1953年起坚持年年人工造林,1957年起先后建立永州、周鹿、县林业科学研究所3个国营林场,1966年起各公社、大队相继创办集体林场(1978年时最多达98个,经营面积14.7万亩),1968年起5次组织飞机播种造林,1982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和落实林业“三定”政策(稳定山界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至1985年,33年间共造林197.55万亩。但由于“重造轻管”及其他原因,造林的保存率很低,再加上1958年“大炼钢铁”和1981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发生的两次大规模的乱砍滥伐,1985年统计,全县实有森林面积仅26.7万亩,比1974年下降31.6%,占全县林业用地122万亩的21.9%,森林覆盖率为6.68%,绿化程度30%。森林面积的减少,给全县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均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30多年来坚持不懈造林的结果,是成熟林日渐增加,自1958年至1985年向国家提供了木材2.07万立方米,两次乱砍滥伐之余,1985年立木蓄积量尚存71.7万立方米,比1974年增加5.1倍。1985年全县尚有国营林场3个,国、社联营林场1个,乡、村办集体林场29个,待开发宜林荒山76.53万亩。同年林业总产值384.万元,占全县大农业总产值5.25%。

热门推荐